热烈祝贺我所宋桂明、吴雨浓律师所作《浅析股权动态调整设计》荣获一等奖
时间:2021/07/28来源:浙江三道律师事务所浏览:1228次



       6月25日下午,第三届杭州律师论坛公司专业委员会分论坛评优活动在北京大成(杭州)律师事务所大会议室举行。

       市律协公司委主任王欣、副主任朱亚元、金迎春、徐万钧、秘书长周朝魁、初选入围的论文作者及其他市律协公司委委员等列席参加本次分论坛活动。市律协沈海鸥秘书长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分论坛。

       本次分论坛共收到上报论文38篇,内容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研究、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股权激励、公司清算等多个方面、领域。经市律协公司委初选并确定,共有11篇论文进入本次分论坛现场评选,我所宋桂明、吴雨浓律师所作《浅析股权动态调整设计》成功入围。 

       恰逢宋桂明律师受邀在杭商学堂授课,因此由吴雨浓律师上台介绍了该篇论文的写作思路、体例结构和论文主要观点。评审团成员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吴雨浓律师就论文观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最终经过评审团的认真评议,我所宋桂明、吴雨浓律师撰写的《浅析股权动态调整设计》荣获第三届杭州律师论坛公司专业委员会分论坛一等奖。

附:吴雨浓律师论文观点阐述

各位律师大家好,

       首先感谢公司委给我们一个机会可以来这里展示我们的论文观点。我是来自三道所的吴雨浓,是宋桂明律师的助理。今天宋律师由于受邀在杭商学堂授课,因此由我为在场的各位前辈律师,针对我们的论文做一个简单的观点阐述。

       这篇论文是由我在宋律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的一篇论文,论文的名字是《浅析股权动态调整设计》。任何问题都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是我们三道所的规矩,那么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我们对这篇论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点,关于写作的目的。我们宋律师带领的团队一直立志于从事股权设计专业实务。在给企业客户做大量的培训的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量的企业客户在股权架构的设计上都普遍提出了一个需求。什么需求呢?就是股权的动态调整。之所以普遍,是因为由于企业目前对于资源、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对于资金的需求,而这些因素又是股东作为与其他创业合伙人合作的前提条件。但我们的公司法并没有含括企业客户关注的这些具有人身依附性的因素,于是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因为资源不到位、人才流失等等原因,从而导致股东内部产生矛盾使得公司分崩离析。这个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比如说资源不到位的问题,一位股东在入股公司时承诺为公司带来大量的市场客户资源,我可以帮公司找到营销渠道,可是呢,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这位股东却不管不顾,做起了甩手掌柜,导致公司在对外营销上耗费了大量的成本,但其他股东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根据来约束这位股东,他一没犯事,二没犯法,也没有故意损害公司利益,他只是比较懒,没有兑现自己对公司的承诺。对这类股东具体如何解决他的问题呢,我们在论文中提供了多个方案,各位感兴趣的话可以详读一下我们的论文。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说,股东的成长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等于说股东已经在拖企业的后腿了,那最经典的海底捞案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这个案例中就是通过股权的动态调整,最终实现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这也正是同真功夫案例的不同之处。

       由于股权的动态调整设计是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点,这就给我们为企业解决股权设计方面的问题提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怎么去解决呢?这就必然涉及股权动态调整如何设计的问题。第二点,就来谈谈如何操作。一句话简单概括股权动态调整设计的本质,就是实现股权价值与股东出资要素的匹配度,在股东以法定出资财产出资入股的情况下因为附带了很多人身性的条件,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股权的动态调整机制把这些附带人身性的出资条件和股权价值实现互相的匹配。当出现预设的股权调整情形时,就对股权进行增量调整或是减量调整。我们在论文中主要是从实务角度对股权动态调整设计的表现形式以及实现路径予以剖析,从调整规则的细化量化以及在股东之间建立协商讨论机制两个关键要义来把握这个实际操作。

       第三点,谈谈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我们的写作阶段,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在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尚且不太多,但根据我们在实践中遇到太多企业客户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目前我们的写作素材主要都是通过我们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过程中,把我们所接触到的实务案例进行一个归纳性的经验总结,提出我们对于股权动态调整设计的一些可行性思路,同时也提供了参考示例希望可以为创业者们提供借鉴意义。在实务中也已经把我们设计的这种机制架构在一些客户单位予以适用,目前为止客户对我们也还是比较认可的。由于在经济学、会计学领域对于动态股权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高度,我们认为这两者是有一定的交叉重合性的,所以今后我们还要好好学习经济学、会计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将经济学与法学两个领域予以结合,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共同对股权的动态调整设计探究新思路,新方向。